《方根膠捲》是角川游戲推出的一款文字冒險類游戲,由曾製作過邪典驚悚游戲《鐘樓》的河野一二三擔任總監,箕星太朗(《愛相隨(Love Plus)》擔任人物設定。
本作中,玩家將跟隨新銳「影像作家」八雲凜太郎參與一部懸疑電視連續劇的取景考察工作。劇集以日本島根縣為舞台,將島根縣觀光和懸疑推理相結合。耐人尋味的是,島根電視台十年前曾經啟動過同樣的項目,但最終因不明原因終止拍攝,並被台內的員工們視為「受詛咒之事」不再提及。而八雲在帶領劇組勘景時,神秘兇殺案也接踵而至……
我從來沒玩過文字冒險類游戲,《方根膠捲》究竟是什麼?
文字冒險類游戲又稱為互動式小說,以文字敘述為主,輔以CG圖像和文字配音提升演出效果,有的作品還會提供一定程度的互動操作和多分支故事。《方根膠捲》擁有日文配音,中文版將於8月6日在PS4和任天堂Switch平台發售。
我喜歡懸疑推理類作品,《方根膠捲》這方面劇情怎樣?
鑒於本文是無劇透評價,因此筆者只能給讀者們提供一個相對主觀的評論:對於深度推理小說粉絲來說,游戲的案件詭計相對簡單直接,有經驗的玩家在每個案件中段就可推出答案。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本作也尊重輕度玩家的智商,每個案件鋪墊和細節信息都服務於案件的破解,玩家的細心觀察有其意義。沒有個別「本格推理」作品中為片面追求案件奇詭而搞出匪夷所思的內容。
我玩了《方根書簡》,《方根膠捲》有什麼理由讓我再掏錢?
箕星太朗的人物設計和「角川推理劇場」的牌子的確對玩家們很有吸引力,但《方根書簡》的劇情卻廣受批評,根據筆者自己遊玩的經歷和玩家的反饋總結,對前作的批評集中在以下幾點:
主線外的日常劇情敷衍。
為了多結局而多結局,各支線的拼湊簡單粗暴基本沒有鋪墊。
主角「MAX」行為激進,情商低下,為一個模糊的動機到處揭人傷疤,可謂「人間失格(不配做人)」。
推理環節編排生硬,大部分逼問就是讓路人甲承認自己就是路人甲,聊勝於無。
而《方根膠捲》的改正了上述所有缺點,一心一意的講述一個環環相扣的陰謀。唯一值得探討是否算作積極地變化便是:
美術風格地變化
箕星太朗以創作端莊秀麗的女性角色而聞名。製作與宣傳規模相對有限的《方根書簡》拋出宣傳圖便能吸引玩家,「全民岳父」的人設居功至偉。但在《方根膠捲》中,整體美術風格和光影表現的巨大變化讓筆者一度以為箕星太朗只是掛名,執筆另有其人,但根據總監河野一二三的說法,本作仍是箕星太朗繪製的。
相比「書簡」,《方根膠捲》的人物線條更加「潦草」,臉型差別更大,陰影為色塊塗抹,亮暗對比更加強烈。
《方根書簡》截圖
《方根膠捲》截圖
《女神異聞錄5》的宣傳圖也採用了色塊式的陰影
上述變化再加上本作暗紅的主色調,給《方根膠捲》營造出相對寫實、肅殺的氛圍,與本作的故事完美匹配。但這種變化也讓《方根書簡》柔和、浪漫視覺體驗盪然無存,一部分玩家可能會失望。但對箕星太朗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有建設性且(筆者認為)成功的突破。
操作和演出的簡化
《方根書簡》提供了一個細致到多餘的互動菜單,在將近20個小時的流程中頻繁調用菜單在屏幕上亂點非常破壞體驗。《方根膠捲》則將前作冗餘的互動簡化為了取景框,玩家只需點擊取景框收集信息即可。關鍵信息會被「共感應」模式自動錄入,在之後的逼問(Max Mode)環節出現。無需玩家單獨記錄或調取。信息收集完畢便可通過「Exit」小框離開場景,回到大地圖前往下一地點。整體操作更加簡單直觀。
《方根膠捲》(上)探索只需點擊取景框即可完成,「書簡」的互動相比之下麻煩又臃腫
演出的簡化則是喜憂參半。壞消息是「書簡」的差分、疊層立繪、滑動入場和動作特寫等特效演出在《方根膠捲》中統統被砍,游戲大部分演出是在靜態CG上浮現對話框表現人物說話。由於對話框只有一種顏色樣式以及偶發的來源指示不清,只憑藉名字標注來判斷發言人的玩家有時會分不清誰在說話。本作有多名只出場一章的「工具人」也放大了這個問題。
《方根膠捲》(下)的演出基本就是「圖中蹦字」,少了「書簡」一些簡單卻有效的視覺輔助
好消息是《方根膠捲》的CG數量猛增。每章大部分對話和互動劇情都有獨有且完整的全屏CG,因此本作雖只有單線劇情,但CG總數不少。「書簡」由於過度依賴方框演出,導致游戲中經常出現「一框疊一框」,諾大屏幕CG就縮在中間一畝地的尷尬情況。
為了照顧視覺完整性而犧牲了特效演出是否值得,還是要玩家自行做出判斷。
Max Mode(逼問)
《方根膠捲》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Max模式,如同前文所述,在進入每個章節的逼問環節前,系統會自動錄入之前調查過的線索,並在逼問時自動出現供玩家選擇。即使偶有選錯,只要「未解決」槽沒被填滿,玩家在成功通過三次逼問後也可成功實現「真相解明」。本作因為是單線劇情,玩家不用太糾結達到「高完成度」而解鎖隱藏劇情,好好享受劇情即可。
劇情
寫在最前面:由於本作章節(集)的特殊性,建議玩家在玩完「八雲篇」序章後儘快打通「璃步篇」所有可開啟章節。無論從劇本質量還是結構上考量,先「璃步篇」後「八雲篇」都能保證玩家獲得最好的游戲體驗。
遺憾的是,鑒於懸疑推理類作品的特殊性,筆者無法在本文調用具體事例來說明《方根膠捲》相比《方根書簡》在劇本層面的巨大進步。只能提供一些大致說明,還請讀者們見諒。
首先是人物塑造。本作中主角和配角們都有自己的「人物弧線」。在推進主線劇情,逐漸接近事實真相時,這些角色都在故事當中吸取到了各自的經驗教訓,並各自劇情的轉折時刻做出了對劇情有實際影響的選擇或是揭露了一些有趣的新信息。哪怕是專門負責搞笑的角色,也有其符合角色的高光時刻,在故事結束後,這些角色即使不大可能永遠被玩家們銘記,至少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將他們忘得一乾二淨。
其次是主線劇情。《方根膠捲》基本遵循一集一個核心大案的單元劇模式。但前期案件也為主線謎題的最終揭露提供了扎實的伏筆和鋪墊。避免了「書簡」進入非主線結局時,無視之前章節原本就沒多少的鋪墊急速推進奇詭故事的情況發生。
最後是推理環節,前作編劇對Max Mode逼問模式成功後要獲得怎樣的新信息沒有明確的概念,導致每個章節最後的逼問得出的玩家已經知曉的信息,證明A是A後被逼問目標要坦白出的內容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方根膠捲》的「逼問」相比之下更有實際意義。玩家在前期調查只能鎖定嫌疑人,並獲得部分犯罪手法的信息,逼問成功後獲得則是全部的犯罪手法和兇手的作案動機,或者是逼問重要知情人獲得推進案件的關鍵信息,整套系統對劇情有實際推動,不會讓玩家產生「結果就這?!」的窮折騰之感。
結語
《方根膠捲》在推理和人物塑造兩方面的平衡讓普通玩家和推理迷都能獲得閱讀的樂趣。對於受到《方根書簡》傷害的玩家來說,本作相比書簡在劇情層面全方位的改良值得大家再給角川游戲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