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友們好,本周獎勵:女神異聞錄皇家版,—點擊抽獎—
今天由小櫻花帶來一篇關於吸血鬼的雜談文,歡迎小夥伴們積極給鑒賞組投稿!投稿方式詳見文末
—————手動分割線—————
前言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吸血鬼大多是紳士和優雅的代名詞。他們往往有著英俊完美的面容,雍容華麗的造型。這群迷人的異類高貴典雅,舉手投足之間有著無窮的魅力;談笑風生之時,連皇室千金都不由芳心暗許。
結合現實來看,吸血鬼或許是目前最深入人心—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傳說生物。經過數百年的演繹和發展,如今它們的形象正在愈發變得豐滿。
正文
虛構
提及吸血鬼的由來,大家腦海中最先想到的人物的多半是《聖經》中弒弟的該隱。與傳統印象不同的是,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其實是三十多年前才出現的。
1991年,美國白狼游戲公司出品過一款桌面RPG游戲《黑暗世界》。大體上,它就是類似於《龍與地下城》(DND)的紙牌游戲,有相當復雜的設定和架構。
《黑暗世界》構建了一個相當龐大的世界觀,包含的內容極其龐雜。大名鼎鼎的《吸血鬼:避世》(Vampire: The Masquerade,如今也被稱為VTM),就是其中的一員。
● VTM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游戲系統,對於沒怎麼接觸過桌游的人而言基本等於天書。不過盒友之中大概率會出現相關人士,畢竟就連某些上古游戲的翻譯組成員也曾在評論區現身說法。
改編的游戲之一
白狼別出心裁的融合了歷史事件與宗教典故,為游戲中的吸血鬼設計了新的背景故事。他們還編寫了一本叫做《挪得之書》的資料書,為游戲的背景設定起到補充作用。
現在流傳的始祖該隱、魔女莉莉絲、吸血鬼十三氏族、六大戒律等內容,都是其中首次提出的。由於白狼在創作過程中結合了大量現實世界的內容,因此這本書實際上是真假參半的——這也為它的流傳奠定了基礎,畢竟看上去的確是相當有理有據。
註:以下三條內容都來源於白狼公司的設定,並非真實事件。把它們放在這裡,是我覺得大家可能會對此感興趣。
莉莉絲可謂命運多舛,她曾是亞當的第一位妻子。在被流放後,由於種種惡行被稱為「紅海魔女」。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存在,她擁有許多超越凡人的力量。在殺死亞伯後,身心俱疲的該隱遇到了莉莉絲。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一見如故,後者更是成為了該隱的「導師」。最終,他們成功結合並誕下了許多後代。同樣借鑒了《聖經》的EVA中的莉莉絲
3. 吸血鬼十三氏族,分別為Venture、Gangrel、Malkavian、Nosferat、Ravnos、Toreado、Lasombra、Tzimisce、Setites、Giovanni、Tremere、Assamites和Brujah。由於內容過於復雜,這裡就先一筆帶過。
事實上,正統的《聖經》對該隱犯罪後的人生記錄的非常簡略。除此之外,也完全沒有任何與「吸血鬼」有關的措辭。
圖源百度百科
● 亞伯死後,上帝對他的父母(即亞當夏娃)感到十分憐憫。因此就賜給了他們一個兒子,塞特。塞特的後代被認為是亞當的正統傳承,出名的成員包括以諾和諾亞。後者最出名的事跡,就是奉神諭建造了為世界留下一線生機的諾亞方舟。
這部電影叫《諾亞方舟;創世之旅》,演員之一正是由於出演《暮光之城》大熱的克里斯丁·斯圖爾特
而莉莉絲實際上也是位僅存在於民間傳說中的人物,《聖經》中並沒有她的身影。「Lilith」一詞源於希伯來語,意思是「來自夜晚的」。
在早期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她被視為在晚間出現的夜魔,或是伴隨著風暴出現的邪神。
夜魔不是魅魔,這玩意只對你的命感興趣。晝伏夜出只是用來形容她的生理習性,雖然現代創作的莉莉絲,有時的確帶有後者的某些特徵。
《街角魔族》里的莉莉絲就是夜魔
從各方面講,《VTM》中講述的與該隱的相關故事是讀者喜聞樂見的類型。正因如此,它才在日後被人們所熟知。大家可以把它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可不要將其與歷史混為一談。
目前來說,《吸血鬼:避世》的相關改編游戲一共有3部(救贖、血族和紐約之影)。原定於2020年發售的《吸血鬼:避世——血族2》,也在經過一系列波折後,宣布跳票至2021年。
是的,你沒有看錯。眼下都快2023年了,它的推出依舊遙遙無期。
● 上述作品總體上是處在一個世界觀的,不過彼此之間並沒有多少直接聯系。
真實
現實中的吸血鬼文化,或許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動人。不過在曲折程度上,二者也沒相差太多。
在人類發展史上,關於吸血怪物的傳說屢見不鮮。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希臘神話等,都提到過吸食人血而活的異類。
● 希臘神話中人首蛇身的拉彌亞,就是因為和宙斯的私情暴露而被懲罰。盡管她是波塞冬的女兒,卻仍舊被天後赫拉降為以孩童血液維生的妖怪。
● 拉彌亞被認為是吸血鬼的原型之一。
圖源百度百科
11世紀開始,歐洲已經有關於「屍體從墓穴中復生並且襲擊人類「」的記載。除去一些裝神弄鬼的人之外,個人認為恐怕也與盜墓不無關系。
14世紀,歐洲爆發了人們談之色變的瘟疫—黑死病(一般認為是肺鼠疫)。它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同時發病非常迅速(24-72小時)。
●鼠疫的分類比較多,一般提及的大都是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除此之外,還有腸鼠疫、腦膜炎型鼠疫、等少見病種。
● 在我國,肺鼠疫和霍亂同屬受重視程度最高、危害最大的甲類管理傳染病。順帶一提,新型冠狀肺炎是乙類。
短短六年間(1347年-1353年),黑死病便造成了2500萬人喪生。這一數字,是當時全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 1910年10月底,我國東北爆發肺鼠疫。區區幾十天的時間里,它便奪走了三萬人的性命。即便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也不能無視這場駭人聽聞的災難。高層指派一位名叫伍連德的華裔細菌學專家擔任總指揮,率領其他人擊敗這個看不見的惡魔。
● 1910年12月,伍連德來到哈爾濱。這位天賦異稟的科學家,對鼠疫的危害心知肚明。他發明了一種可以隔絕病毒的口罩,並利用先進而專業的防疫知識阻止了鼠疫的蔓延。
● 1911年3月1日,全東北的死亡病例清零。至此,伍連德成功撲滅肺鼠疫。後來的他一直投身於我國的醫療事業,將數次瘟疫的危害降到了最小。正因如此,他也被稱為「中國防疫與抗疫之父。」
當時的歐洲人對於黑死病的恐懼達到巔峰,因此他們往往等不到感染者死去,便迫不及待的將後者就地掩埋。少數將死之人在墓地里拚命掙扎甚至爬出棺槨,滿臉的血污以及殘缺的身體使這群倒霉鬼像極了怪物。
目睹這些場景的旁觀者在驚懼之下,將其與之前流行的「死而復生的屍體」的民間傳說相結合。不過此時並沒有「吸血鬼」這個稱呼,吸血鬼的具體形象也沒有真正出現。
發展
18世紀,塞爾維亞爆發了一場瘟疫。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也不明白屍體防腐為何物。所以當人們發現棺槨中的遺體的嘴角流出血液之時,便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他們剛剛吸完人血的證據。
● 英語中的Vampire一詞源於斯拉夫語系,而這個詞在塞爾維亞語中(VAMPIR)指的正是吸血鬼。在斯拉夫語中,狼人和吸血鬼是一個單詞。
● 1732年,由法國荷蘭合辦的雜志《拾穗者》描述了在1725年發生的一件事—即鼎鼎大名的「吸血鬼誕生事件」。塞爾維亞的一個居民佩塔爾·布拉戈耶維奇(Peter Plogojowitz)被認為死後復活,成為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吸血鬼。
Peter Plogojowitz
● 1745年,一篇叫做《從威尼斯到漢堡:三個英國紳士的旅行》的遊記(實際上寫於1732年)則詳細列舉了斯拉夫國家的多起吸血鬼案例。這篇文章的發布,讓「vampyre」這個詞正式成為了英語的一員。
從這時開始,比較符合現代定義的「吸血鬼」傳說逐漸盛行。為了破除謠言,許多科學家、神學家開始從各角度論證它們存在的可能性。在無形之中,這一舉動反而促進了「吸血鬼」相關故事的傳播。
此時的吸血鬼只是單純的用來形容怪物,與現代意義上優雅迷人的「吸血鬼」根本大相徑庭。真正的改變,開始於19世紀。
《精靈旅社》
1816年,英國詩人拜倫由於某些原因旅居瑞士。他在日內瓦結識前往了來此遊歷的珀西·比希·雪萊。由於在詩歌和時局上的共同感受,他們迅速成為了好友。
當時和珀西在一起的是早先與他私奔的瑪麗·雪萊,除此之外還有瑪麗的妹妹克萊爾·克萊爾蒙特。
珀西·比希·雪萊
● 珀西的代表作包括《西風頌》,那句膾炙人口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就出自這部作品。
同年六月,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約翰·威廉·波利多利與上述三人在日內瓦湖附近的某棟房子里聚會。此時有人提議,讓大家每人寫一篇鬼故事。
1918年,約翰以拜倫為原型寫下了歷史上第一部吸血鬼小說《The Vampyre》。這是近代吸血鬼文化的起源,也是人們第一次將吸血鬼和食人怪物區別開來。
約翰·威廉·波利多利
● 至於瑪麗,她的作品同樣為人所稱道。受18世紀自然哲學家伊拉斯謨·達爾文的影響,瑪麗寫出了一個有關人造生命的短故事。後來在丈夫的鼓勵下,這位非同凡響的女性將其擴寫為一部長篇小說—即赫赫有名的《弗蘭肯斯坦》。
● 由於《弗蘭肯斯坦》的歷史意義,瑪麗也被人們尊稱為「科幻小說之母」。
在此之後,吸血鬼正式從怪物搖身一變成為了貴族。在作家們的筆下,它們被賦予了更多的特點。
1871年,愛爾蘭作家喬瑟夫·雪利登·拉·芬努發表了一篇名為《卡蜜拉》(Carmilla)的吸血鬼小說。這篇小說側重描寫女性之間不同以往的友誼,文中出現的女吸血鬼形象也被一再的翻拍重現。
Carmilla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羅馬神話,即沃爾斯基人的女王卡米拉。除此之外,《re:0》和《迪迦奧特曼》里也出現了同名人物。這裡只是順手提一下,不是說這三位有啥聯系...
1897年,愛爾蘭作家布萊姆·斯托克發表了一篇名為《德古拉》(Dracula)的小說。他在聽說了羅馬尼亞民族英雄弗拉德三世·采佩什後,將其作為自己小說主人公中的原型。
● 羅馬尼亞王國在1881年獨立前被稱為瓦拉幾亞公國,而「采佩什」在羅馬尼亞語中的意思是「穿刺」,因此弗拉德三世也被稱作「穿刺大公」。
● 弗拉德三世酷愛嚴刑峻法,尤其喜歡將俘虜或者罪人虐殺並懸掛在尖木樁上。傳說他有見血發瘋的病症,所以這可能算是他的某種「愛好」。
●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刑罰並不算特別少見。他之所以如此臭名昭著,也是拜當時敵人們的宣傳所賜。
● 對於國民們來說,弗拉德三世是當之無愧的戰爭英雄。但是在敵人眼中,他又是一個殘暴無度的可怕人物。這就是人物的兩面性,或許也是歷史的。
註:雖然羅馬尼亞和吸血鬼確實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大多事情都是後來才出現的。關於這裡是吸血鬼起源的說法,大多屬於藝術創作。前文提到的斯拉夫國家,才是人們比較認可的吸血鬼發源地。
《德古拉》出版後,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陣吸血鬼狂潮。無數的導演以此為藍本,拍攝了諸多吸血鬼電影。
1922年,弗里德里奇·威爾海姆·茂瑙指導的恐怖片《諾斯費拉圖》問世。盡管質量比較粗糙,但它卻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
《諾斯費拉圖》的意思是「瘟疫傳播者」,《生化危機》游戲中一個和病毒有關的變異怪物就是此名。
● 片中的主人公叫奧爾洛夫,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獨立創作的人物事實上。事實上,這是一部根據《德古拉》改編的電影。由於導演當時沒有購買版權,因此他不敢正大光明的承認。於是這個「機靈」的傢伙修改了一些細節,堂而皇之的將其上映了。
● 當然,斯托克的親屬也不傻。他的遺孀起訴了茂瑙並獲勝,於是這部電影陷入了長久的封禁階段。直到1988年,《諾斯費拉圖》的原始片源才又一次重見天日。
順帶一提,《英雄聯盟》中對這部電影也有相關致敬—也就是弗拉基米爾那款簡直丑的突破天際的同名皮膚。
現實世界中,弗拉基米爾這個名字在俄羅斯男性中比較常見,類似於英語中的「John」、「Tom」等。而它在俄語里的意思(Владимир),大體上類似於統治世界。
● 以此為名的傑出人物人物,包括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他更廣為人知的稱呼是列寧。同時還有一位當代的鐵腕政治家,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 在弗拉基米爾的故事改版後,他在形象上反而更契合這個名字了。畢竟一個綿亘千年,暗地裡率領黑色玫瑰干涉了帝國走向的人物肯定要比之前coooooool多了。
這部電影中的德古拉外表醜陋,同時也完全和優雅沾不上邊。事實上,這就是當時的德古拉或者說吸血鬼的一貫影視形象。
1930年之後,吸血鬼的形象一改之前的恐怖與邪惡。他們逐漸被打造看似衣冠楚楚魅力四射,暗地卻利用花言巧語哄騙妙齡女子並奪取她們血液的偽君子。
之後的日子裡,吸血鬼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豐滿。這時候的電影大多有著固定的套路,只要照著前人拍基本上就不會出什麼岔子。
1992年,又一部以布萊姆·斯托克的小說為藍本拍攝的電影《吸血鬼:驚情四百年》上映。這部電影的結局相對來說比較溫和,劇情方面也相當不錯。
1994年,《夜訪吸血鬼》登上熒屏。與之前的電影不同,這次吸血鬼的形象不再如往常那般公式化。換句話說,此時的吸血鬼較以往更加貼近時代。畢竟在現實生活里,也沒多少時刻穿著黑色禮服,梳著古板髮型的人吧。
1998年,電影《刀鋒戰士》問世。這部電影里的吸血鬼又回歸到了奪人性命的怪物形象,在背景的烘托下還多了點都市傳說的味道。
當然,這部主打血漿和特效的電影本質上將講述的是超級英雄誕生的故事。所以它和吸血鬼文化基本沒什麼關系,只不過是借一個由頭打怪罷了。
2008年,《暮光之城》電影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盡管它塑造的其實是一群披著吸血鬼的外衣卻忙於談情說愛的俊男靚女,但是片中的人物實在是過於符合大家的審美了—所以它甫一登場就立刻霸佔了各大影院,成為了一部現象級的電影。
後來還有諸如《黑夜傳說》、《真愛如血》、《吸血鬼日記》、《終結的熾天使》等流行作品問世,也有包括《嗜血破曉》、《黑暗陰影》等小眾電影問世。此時的吸血鬼電影已經基本脫離了當初的恐怖,轉而成為了一個迎合青少年市場的類型。
正兒八經與吸血鬼相關的游戲,並沒有那麼多。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其中的三款:
吸血鬼:避世血獵這是一款類APEX的大逃殺游戲,整體上,兼顧了吸血鬼的相關設定,與射擊游戲本身的爽感。不過外掛問題,也是困擾玩家的一大缺點。
夜族崛起側重生存建造要素,游戲本身涵蓋了基建、採集、戰鬥、製作等諸多方面,可玩性和口碑都相當不錯。
暗邪西部今年全新推出的動作游戲,身為特工的玩家,需要與相貌猙獰的吸血鬼作戰。本作的戰鬥非常暢快,對吸血鬼的刻畫也返璞歸真,回歸了怪物這一類別。
主要聯系
歷史上和吸血鬼有關的人物,除了前文提到的弗拉德三世之外,還包括臭名昭著的蛇蠍美人——巴托里伯爵夫人。
伊麗莎白·巴托里,1610年出身於東匈牙利艾切德的新巴托里家中。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家族財富,新巴托里都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
她的母親是波蘭國王的姐姐,大哥曾任特蘭西瓦尼亞總督和國家法官,二哥在大哥死後繼承了法官一職。
她本人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大美女,在11歲時就與「匈牙利黑色英雄」費倫茨二世訂婚。嚴格來說,二者的結合是一場政治聯姻。不過總體上,他們倒也是門當戶對。
伊麗莎白擁有巨額的財富,卻還是有精打細算的好習慣。而在民眾福利方面,她則毫不吝嗇的投入大筆資金來振興教育、建立醫院、開設學校。正因如此,她的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膨脹。
1610年,50歲的伊麗莎白被指控虐待、殺害僕人。
1611年,她的罪行得到確認。不過她並沒有被審判,而是被**在了自己的卡契蒂斯城堡里。
1614年,伊麗莎白在睡夢中去世。短短35年間,有超過30人在她的手下喪生。這方面說法不一,最多的一則報告指出受害者的數字是61(除去650這個極其扯淡的數字之外,就連當時也沒人信她能害死這麼多人)。
傳說中,她試圖利用吞服和沐浴少女的鮮血永葆青春。盡管後來證明此事純屬子虛烏有,但是民間卻在此基礎上將她的經歷演繹的愈發離奇。後來,人們給了她另一個稱號「血腥瑪麗」。
電影形象
● 血腥瑪麗有兩個原型,伊麗莎白被認為是其中之一。第二個是英國女王瑪麗一世,一個殘酷又冷血的統治者。後者的妹妹倒是沒有繼承姐姐的凶暴,反而成為了一代明君—即伊莉莎白一世。
在現實生活中,罕見病卟啉症的患者會有和吸血鬼類似的怕光怕大蒜的症狀。有的時候,飲用(輸入)新鮮血液也是他們緩解自己痛苦的一種手段。因此現在有觀點認為,卟啉病患者正是吸血鬼的原型。
嚴格來說,並沒有什麼疾病非得以血液治療。現存的極少數嗜飲鮮血的案例,基本都是由於心理疾病。
● 醫學上的嗜血細胞綜合征和吸血沒有什麼關系,它本質上是一種血液疾病。
在從前那個遙遠並且愚昧的年代,被疾病所困擾的患者們只能終日躲在暗無天日的室內,看著窗外的大好春光不停流逝。
男人們目睹行色匆匆的旅人消失在地平線,或許會發出一聲似有若無的嘆息。女人們遇上了某位英氣逼人的王公貴族,大概會在心裡期冀某場美好的邂逅。
囿於時代和知識,他們的結局往往都是:承受著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蜷縮在狹窄逼仄的房子里度過痛苦的一生。
這是歷史的局限性,也是這群無可奈何的人背負的無可奈何的宿命。
結語
吸血鬼只是一種虛構的生物,吸血鬼也只是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具象化。它的誕生和由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到了現代,吸血鬼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符號,或者某種混合了人們想像和期望的象徵。
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外貌出眾,同時兼具非凡氣質的人們。
幸運的是,他們並不會真的吸你的血。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個人能力有限,很遺憾很多地方沒有完全展開。
謝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註:由於本文的主題並非介紹吸血鬼電影,所以涉及到的相關熒幕作品比較少。況且篇幅有限,肯定不能在為數眾多的電影上面面俱到。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同我之前那篇喪屍文一般,翻來覆去的問:為什麼沒有提xxx?經典的xxx作者沒看過嗎?沒寫它們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就非得是沒看過。
除此之外,任何觀點都可以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手動分割線————
歡迎關注我們!
Steam鑒賞組作為Steam游戲社區中的風向標,一般能夠起到給予那些不了解游戲的小白購買推薦與指導的作用,與此同時也能給予游戲開發者一些有參考性的建設性建議。
盒娘後援會致力於向廣大玩家提供優質的游戲內容,幫助大家挑選適合的游戲,在為大家測評游戲的同時,也在招募優質作者~
盒娘後援會的作者可以獲得包括但不限於:1.稿費激勵 2.優秀游戲測評機會 3.與優質作者和同好們的交流機會 4.曝光扶植
另外,如果你是萌新,但熱愛游戲並喜歡碼字,可以帶著自己寫過的一些作品加入我們,我們會不定期舉辦測評活動,100%提供游戲激活碼,也會手把手教盒友如何像社區內的創作者一般撰寫游戲評測~具體詳情可加群查看~群號:64346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