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冥刻》:獻祭與力量,這是一個怪誕的傳說。

《邪惡冥刻Inscryption》,Inscryption這個單詞在中文並沒有直接對應的名詞,這個單詞應該是英文inscription與crypt的結合變體。Inscription的意思是銘刻,crypt的意思是墓穴,所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邪惡冥刻》的翻譯有多麼傳神與巧妙。

當我們回到原版英文標題去追溯組成Inscryption的詞根inscription與crypt時,我們會被這一奇思妙想所折服,就是標題透露出的這一點點「小聰明」,已經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現了這款作品所蘊的一切奇思妙想與氛圍。

「邪惡」與「冥」,這兩個字就很容易讓玩家立即感受到這款作品的氛圍——充滿著怪誕與死亡的氣息——相當適合在萬聖節或是幽暗的房間內獨自體驗的作品。而「刻」字,更是完完全全展示了遊戲的主要內容與玩法。咋一看,這隻是一款見怪不怪的卡牌遊戲罷了。但當你深究遊戲的規則時,你才會發現,翻譯的中文名不僅僅只是「傳神」的程度了,而是完完全全的「信達雅」。

遊戲採用4V4的棋盤,玩法機制非常簡單,尤其是在傷害計數方面。血量與傷害均控制在十以內,簡單加減之後就會得出一回合的勝負,對局中雙方打出的所有的傷害都會在左側的天秤中得到直觀體現,直到某一方完全傾斜(總傷害為5)則視為失敗。

除去第一回合,之後的每一回合玩家只能摸一張牌,這些卡牌都是擁有攻擊力與血量的戰鬥牌,或是沒有任何攻擊力的獻祭牌——關鍵點就在於這里。玩家若是要放置更強的卡牌,就要先放置比較弱的卡牌,然後將比較弱的卡牌獻祭給更強的卡牌,才能將更強的卡牌召喚出來,也就是將「弱者」的生命刻在「強者」的生命里。到這里,你應該就能明白標題中的「刻」是什麼意思了。

也就是說,這款作品到處都充滿了濃烈的死亡氣息,但不單單只是存在於「氛圍」這一個層面,而是更為深入到了遊戲的玩法機制的這個層面。當你第一次在遊戲中失敗「死亡」,再一次開始遊戲時,你就會發現,這是一項充滿了驚喜的設定。你的死亡——並不單單只是如同其它遊戲中設定的死亡一樣,它的死亡設定是充滿了樂趣並完全服務於遊戲內容的一項設計。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拋開了《邪惡冥刻》這款遊戲的「卡牌」玩法之後,你會發現還有一個更大的元素隱藏在這個「卡牌」玩法的後面——那就是遊戲的Meta元素。或許你接觸過Meta遊戲但並不了解Meta遊戲是什麼,我舉幾個例子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比如《一次機會》One shot,《這不是一個遊戲》There is No Game,國產的《艾希》,以及幾年前爆火的《斯丹利的寓言》The Stanley Parable,就是完完全全的Meta遊戲。

對比以上幾個遊戲,你可以發現它們的玩法完全都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殊途同歸的內容,那就是Meta。也就是遊戲中作為指引的部分,讓你感受到一種真實的「交互錯覺」。比如遊戲指引你往右邊走的時候,你就往左邊走,走了一段距離之後,作為指引你的這個教程就開始吐槽你為什麼不聽話往右邊走呢?此時,遊戲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真實的「交互錯覺」,彷彿遊戲有了生命力,真的在與你交互一樣。

這是一款充滿了死亡感與血腥的卡牌遊戲,雖然它並沒有將這一個過程具象化出來,你仍能感受到這種「邪惡」的氣息。

但仍值得一說的是,遊戲中的「邪惡」感,並不完全像是一種泯滅人性、塗炭生靈的邪惡,有時候,它更像是一種由「單純」引起的「惡」。

舉個例子,就像是你看到小孩子們捉到青蛙,把沉重的石頭綁在它身上,看著它艱難爬行跳躍而樂得哈哈大笑的樣子,小孩子並不是想要看它受苦而產生這種邪惡的行為,而是因為單純無知,為了娛樂自身並無法與動物感同身受的「惡」。

《邪惡冥刻》中的「惡」就充滿了這種怪誕的離奇感,上述遊戲的Meta元素無疑就是對這種「邪惡」的最完美詮釋。

遊戲一開始,你從一間幽暗的屋子中睜開雙眼,你面前是一張放置卡牌的桌子,坐在你對面的是一片幽暗,然後那片幽暗看到你睜開雙眼,它也緩緩張開雙眼——那是一雙閃爍著邪惡熒光的雙眼。除了那雙眼睛之外,隱藏在對面幽暗中的任何一樣東西你也無法看到。這雙眼睛上竄下移,左右擺動,飄忽不定,儼然與幽暗融為一體,彷彿幽暗就是它的本體。只有在你遊戲失敗時,那片幽暗才會忽地從中攢出來兩雙枯槁如柴、膚如死灰的手,死死地攫住你的生命,將其刻在另一張牌之上。

總的來說,這款遊戲充滿了一種讓人感到奇妙的怪誕樂趣,恰到好處的Meta元素與新奇的卡牌玩法,非常強烈推薦任何玩家去嘗試這款遊戲的樂趣所在。

隨便看看 更多

相關內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