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13號房

平臺: PC

飛越13號房

孩子實現人格獨立先要經濟獨立--玩《飛越13號房》有感

我用一早上的時間打通了昨日發售的飛越13號房,感觸良多。結局一草草結尾,其中家長極度配合地承認錯誤的模樣給人一種群眾演員擺爛的感覺,而反觀結局二--學生團體醞釀許久最終與父母、學校決裂逃出生天的故事就比較完整了,結尾,張揚帶上草帽離去的背影也令人印象深刻。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結局一的標題「最終的幻想」,我說不好作者想表達什麼,但結局一給我個人的感覺是,讓這些被傳統價值觀荼毒的家長意識到並承認錯誤也許真的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

我想借這款遊戲發散開來,聊聊「行為矯正中心」的社會背景,對我而言,一所所中心的成立是市場行為,只要有需求,這類學校就「野火燒不盡」,而背後真正起作用的是這些前現代的家長。

一,前現代是什麼?

一般而言,前現代是熟人社會的代名詞,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單個的人類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不得不聯合各自的資源成為一個個龐大的宗族,婚姻便是這種聯合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於人總有生病、生育、年老等特殊情況,在變故面前,不依附於任何勢力的個體很可能因為一場高燒沒人照顧便在惡劣的環境中死去了,於是,宗族內部各種資源的整合使得他們在各種變故面前獲得了強大的抵抗力。如此,前現代便誕生了。

可以說,在前現代中,團體的利益要大於個人的利益,為了宗族的生存與發展,個人的發展都要讓道的。同時由於生產力低下,信息的獲取渠道也少之又少,此時,年老的長輩積累的豐富經驗便顯得十分重要,於是,等級觀念和經驗主義同時誕生了。

當代的許多家長則是前現代的最後一批代表,他們處在前現代的末端和現代的開端,思想觀念來不及轉變便草草養育了孩子,然而他們的孩子卻接受現代的改造,此時,矛盾就必然誕生。

二,前現代的家長具體都是怎麼對待孩子的?

由於等級觀念的存在,孩子被這些家長視作隨意擺弄的附屬品,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而由於經驗主義,孩子的前途軌跡早已被安排妥當,不容許一點偏離。於是,孩子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養出完整的人格,前現代與現代的衝突必然使得孩子苦苦掙扎。

前現代的家長對小孩的疼愛也是虛假的,他們憐惜孩子就如同愛惜一枚名貴的首飾,他們會小心翼翼地擦拭它,呵護它,生怕它受到一點傷害,首飾掉漆、生銹他們更會感到心痛和難過。然而這些不過是他們擔心首飾變得不好看使得自己在熟人社會中丟面子,以及擔心自己的「宗族」的利益受到損害罷了,首飾自身是怎樣想的--是被一輩子戴在手上,還是被放在櫃子里展覽,亦或是自由自在的,他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於是我們可以說,這份來之不易的關心倒是和首飾本身沒什麼關係了。

由於前現代的家長偏執、控制欲強且被傳統文化的父權、經驗主義荼毒,當被視作名貴首飾的小孩表現出一點抗議,或與家長預想的軌跡出現一點偏離的時候,前現代的家長會立刻覺得,小孩是低等級的,父母是高等級的,小孩決不能反駁父母,於是這些家長會立即以長輩的身份將小孩的抗議撲殺,諸如「我小時候比你苦多了」「這都是為了你好」「我小時候就是這么過來的」是他們常用的話術。當小孩因此出現身心矛盾,這些父母會一股腦兒歸咎於外界,即孩子出現問題一定是孩子不聽話,或者是被「壞孩子」帶壞了,或者是被網路、二次元等「糟粕」文化洗腦了,不然孩子乖乖按照自己安排好的道路前進,一定功成名就,又怎麼會出現叛逆呢?於是這些家長為了證明自己的教育方法沒錯,他們會以加大壓迫力度的方式(家暴、pua、經濟剝奪)強行把孩子格式化為一個只懂得討「父母」歡心的寵物。在以上過程里,有的孩子被格式化成功成為了乖乖聽話的木偶,有的孩子受不住父母給的過多壓力而釀成慘劇,有的反抗到底被送進了「行為矯正學校」。

於是,孩子的未來就這樣被他們親手葬送了,前現代與現代的矛盾便是貫穿這一過程永恆的主題。哪怕有孩子僥倖撐到了經濟獨立的那一天而成功步入現代生活,那這些孩子也多半會受到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的困擾。

當慘劇真的發生的時候,這類家長也多半認為自己是沒錯的,他們甚至會以自我犧牲的方法盡量展現自己楚楚可憐的模樣,以維護自己堅信了幾十年的傳統觀念,可悲至極。

三,幻想的破滅

綜上所述,遊戲的結局一「最終的幻想」也終究是幻想,結局二「最後的怒吼」才是血淋淋的現實。

孩子要想實現人格獨立不得不經濟獨立,這樣,他們便能步入現代生活了。指望碰上一對開明父母有太多賭運氣的成分在裡面,我們這一代努力去奮鬥才是把握得住的現實。

隨便看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