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吃飯嗎?”
“走。”
“今天還去不去吃盒飯了?”
前段時間,在四川宜賓的某個大學城附近的工地食堂,出現了這樣一個景象:
在這些本該是工人們吃飯的攤位前,卻聚滿了一群年輕的大學生。
說來也奇怪,這些大學生們不去食堂吃飯,也懶得點外賣,而是選擇跑到工地食堂來和工人搶飯吃。
但再仔細看,原來大學生們跑到工地吃飯,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只要13塊,圖中的這些菜就可以隨便選隨便吃。
對比又貴又少還不好吃的學校食堂,主打的就是一個讓學校食堂反思。
來源:小紅書 梨
當工人們還在幹活的時候,懂得“錯峰”吃飯的大學生們就早早的等在攤位前了。
原本只招待20幾個工人,現在卻又多了100多位大學生,看來工地上炒菜的大媽要忙活上一段時間了。
來源:小紅書 小番薯(考研版)
甚至還有的人專程跑來拍照打卡,表示周邊都是大學生,阿姨一落鍋就開始預備起步去打新菜,還真有種“下課鈴響就狂奔到食堂”那味兒了。
來源:小紅書 綠野
幾乎所有來到工地體驗工地餐的大學生,在吃完飯過後都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不得不說,工地食堂的確是好吃又划算。
就像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工地不能沒有工地餐,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也難怪一到飯點,工人們就像朝聖一般,蜂擁聚集在工地餐的攤位前。
不少工地門前的小攤都是可供自選菜“自助餐”型別。
攤主支起一個小攤,再擺上十幾個二十個菜,土豆絲、番茄炒蛋、紅燒肉等等,都是家常菜。
有葷有素,每個菜都色澤鮮豔,看著就能讓還在工位上等著中午或者下午開飯的打工人食指大動,並且在胃裡流下一長串列埠水。
來源:小紅書 領動牛男哥
當然,除了上面這種“自助式”工地餐,也有更加簡單方便的盒飯型別。
這些菜品是由攤主們提前做好,再一份一份裝成盒飯,隨後攤主們騎著三輪車到工地門口按份售賣。
來源:小紅書 MGNS1946
不知道哪種型別的工地餐更好吃,但它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
這些工地餐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
雖然不同地區不同的攤位,價格也不完全統一,但從大家體驗的情況來看,大多的工地餐都在10-15元這個價位。
可以肯定的說,工地餐的單價幾乎不會超過15元。
但它的價格卻沒有個下限——有的只要8塊錢,甚至還有的地方只要6塊錢,就能暢吃十三四個菜的自助餐。
來源:B站 小帥探店
看到這裡,估計你也會有和我一樣的想法:
這哪是做生意,這是來做慈善的吧?
但工地食堂的攤主們,遠比你想象的還要豪爽大氣。
除了價格實惠,大多數的工地餐米飯吃完了可以免費加,甚至有的肉菜吃完了可以免費加素菜,還能夠免費喝粥等等。
香噴噴的紅燒肉,看著就想吃
或許就是因為價格划算,菜量又足,工地餐才能夠在一眾餐飲業突出,“拳打學校食堂,腳踢小吃后街”,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前來吃飯打卡。
說實話,工地的飯菜,既能填飽肚子,又能吃到美味,真的是量大又實惠,誰吃誰知道。
不過對於跑去工地吃飯的大學生們,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
如果經常去吃的話……那可就要注意體重計上的數字了。
由於工地餐都是服務給工地上的工人們的,對於這些幹體力活的勞動者來說,飯菜可以不精緻,但一定要量大並且味道足。
所以工地餐的菜品一般重油重鹽,大學生們偶爾去吃一次還行,長久以來就可能會有些不適了。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大學生們紛紛趕去工地吃飯的時候,關於“工地餐到底衛不衛生”的討論也引起了不少關注。
說實話,工地食堂的整體環境的確不是那麼幹淨。
大多數工地餐的攤主不過是支個小攤就賣,沒有提供吃飯的地方。
而工人們也不介意這些,拿了飯菜就隨便在路邊一坐,捧著手裡的飯就著地上的菜,三五分鐘就能夠解決一餐。
稍好一點的,也能有個吃飯的地方,但也僅僅只是提供了放菜的“桌子”,其他的都得靠自己解決了。
當然,也有的工地食堂臨時搭建的小棚子,裡面桌椅都有,基礎設施也比較齊全。
但因為工人們都是幹體力活的,身上難免帶些水泥沙子等塵土,所以長久下來,棚子的衛生環境也見不得多好,甚至還不如路邊攤。
來源:B站 農民工川哥
雖然環境不見得多好,但可以肯定的是——
大部分工地餐都是能夠保證衛生的。
一方面,大部分“自助餐”型別的攤位,攤主都是邊炒邊賣的。
食材、調料、炒菜的過程,所有步驟都是在工人們眼皮子地下進行著的。
這樣炒出來的菜,不僅能保證衛生,看著還有一股子煙火氣,工人們更是喜歡吃。
來源:B站 科班的吃貨
而另一方面,想要賺工人們的錢,衛生質量則是必須要保證的。
可能工地食堂所用的食材沒那麼好(因為要維持低成本),但絕對是乾淨且新鮮的。
因為如果不乾淨讓工人們拉肚子的話,可能這個攤位的口碑就很難挽回了。
所以說,淘汰了這些不乾淨的攤位,長期在工地旁邊的工地餐,菜品的安全也是能夠保證的。
相比於工地食堂,學校食堂的口碑可就沒那麼好了。
無論是小學初高中還是大學,“在飯菜裡吃出不明物體”似乎已經成為學校的學生們的“必度一劫”了。
像我就曾在開啟大學生涯的第一天,不幸遭遇了這一劫。
開學第一天報道,就在我和一起來的家人共同前往食堂,期待著食堂的菜色是什麼樣的時候,我媽眼尖地在幾根豆角間發現了一條小青蟲。
雖然現在想起來確實有點噁心,但我當時還是在心底裡長輸了一口氣:
幸好不是半條。
當時我媽還拍照發了朋友圈
幸好有其他食堂,所以我大學四年都沒在這家食堂吃過飯
在社交平臺上,你會發現不少學生都在學校食堂裡吃出了奇奇怪怪的東西。
除了高蛋白質的蟲子,還有不能消化頭髮絲、塑料片等垃圾。
甚至還有的學生吃出了疑似為“鍋底碎片”的不明物體。
很難不讓人猜測食堂大媽當時是懷著什麼樣的壞心情做飯的,竟然鍋都能炒碎。
除了食堂飯菜“開盲盒”一般的衛生體驗,另一個讓學生們不滿的原因,則是:
食堂的飯菜真的越來越貴了。
而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
從進入大學開始,學校的兩個食堂分別都從傳統的打飯視窗,變成了外包的“小飯館”。
雖然味道變好了,但因為校內租售費用不便宜,店裡菜品的價格也高了很多,一餐飯基本都是15起步,上不封頂。
前段時間回母校拍的照片
當然不排除有的學校食堂到現在依舊很良心,菜量大價格也划算。
但是就社交平臺上學生們吐槽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多大學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用餐遭遇。
反觀工地門口的攤位,他們這麼多年來依舊能夠保持著低到消費者都覺得離譜價位,我想除了一部分消費層面的原因,實在是因為攤主們太有良心了。
事實上,買工地餐這個小本生意,就是賺個辛苦錢。
B站的一位UP主“晚霖媽媽”,分享了她賣工地盒飯的這些日子。
每天賣的四五十分盒飯,往往都要準備大半天的食材。
為了讓工友們每天吃到不一樣的菜式,她在菜品上做了許多琢磨,復刻香菇滑雞飯、魚香肉絲飯,每天魚蝦肉等葷菜換著花樣來。
但就是這樣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盒飯,一份也才只賣10元錢。
一天算下來,成本420的盒飯如果都賣光的話才能賺500元,一個盒飯只能淨賺個幾毛錢,似乎一天下來也賺不了多少錢。
說實話,看著她們每天這麼辛苦的做飯包裝,如果換做是自己的話,我想我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但還是有人想要嘗試一下。
在我之前所寫的一篇“怎麼一夜之間,打工人都開始轉行賣烤腸了?(超連結)”的文章中,就介紹到了不少年輕人開始轉行擺攤賣烤腸,或者選擇一些輕體力活的工作。
這之後不久,“脫下孔乙己的長衫”也成為了網際網路的熱議話題。
在這個風潮中,不少年輕人開始琢磨著工地餐這一條賽道。
但從他們的經驗來看,似乎這條路並不這麼好走。
這其中有的是因為菜品不符合工人的口味,或者菜量看上去並不是那麼足,所以半天也賣不出一份;
也有的因為不瞭解工人們的工作時間,生生的浪費了自己辛苦了一天的成果。
看來想要做好工地餐,讓工人們買賬,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再說回大學生跑去吃工地餐這回事情。
不知道是因為學校的干預,還是來工地吃飯的新鮮勁兒已經過去。
總之,在“火爆”了一個星期之後,工地食堂這陣風逐漸歸於平靜。
新來的攤位已經搬走,大學生們也不再擠滿這些有些破舊的小棚子。
來源:紅星視訊
但在人潮褪去之後,攤位的人情味兒依舊很足。
原來的攤主們還是會風雨無阻的來工地前給工人們提供飯菜,而工人們也仍舊日復一日的在勞作間隙品嚐著這10塊一份的美味。
剩下的學生們也會騎著共享單車,在工人用餐前後錯峰來到工地吃一次便宜划算的工地餐。
來源:宜賓圈兒
或許對於這些大學生們來說,最吸引他們不過就是:
當大學食堂大媽打飯手抖得不成樣子的時候;
工地賣飯的阿姨怕你不夠吃,再給你塞了幾個饅頭。
